2009年3月26日

救音乐,奖不够!


现在很多三、四十岁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小虎队当红的年代,盗版卡带满天飞,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台湾的盗版卡带渐渐减少。那时候唱片卖得好,四、五十万张不成问题,曾几何时,唱片行前、夜市、西门町、地摊卖起了一看就知道是盗版的盗版CD,印刷奇丑无比,价格一律是台币一百元,从买五送一到买三送一都有,可悲的是我们并未见到警方取缔。在唱片工业的黄金时期,唱片公司的大老板们认为只有《狗血》和《番石榴》(指的是很一般的流行歌)是歌迷想要的音乐,制式化的开案作业、分包式的制作流程,缺乏整体的概念,收歌更有迷信大牌和完全商业考虑的倾向,于是乎市场上只有一些通过「高层」核可的音乐,有创意、有特色的音乐和艺人被埋没,因为他们被评为没有市场,没有商业价值。唱片公司完成「商品」的流程中,只见「高层」的意见,只有「商业」的考虑,朗朗上口的KTV歌曲加上搭配戏剧或广告和大量的曝光宣传可说是「赚钱方程式」,相似的歌曲和艺人充斥市场,没有特色成为赚钱的利器,在「一言堂」的音乐市场中竖立风格的旗帜,直到MP3的出现,宣传的模式该是有所改变的同时,唱片公司仍旧以砸钱的方式进行宣传,殊不知那些歌在网络上流传后被判定为「没有特色」、「不值得买」。

金曲奖参赛作品不断创历届新高,台湾唱片销量却连年下滑萎缩,金曲奖犹如一块浮木,在市场汪洋中载沉载浮。两岸三地的唱片大奖,多数沦为歌手团拜,与金曲奖正经请专家评审,大家公平竞赛,产生的价值,难以相提并论。不但少数专家口味摇摆难定,甚至沦为政党酬庸的工具,造成过去数年出现某些偏门得奖者,也抵消了金曲奖的影响力。金曲奖原本应借着肯定大众音乐,适当鼓励优秀小品,让多数听众信服金曲奖,消费者从而接触得奖作品,产生市场与音乐良性循环的互动,互蒙其利。但是近年某些社团的「年度十大」围绕着金曲奖营造话题,特定口味困扰着金曲奖。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我们想问;每年颁奖典礼热闹过后,到底能不能让唱片「镀金」?金曲奖振兴音乐市场才是金曲奖在唱片市场苦海浮出的价值。因此,我乐见近几年被金曲奖另类评审刻意忽略的周杰伦,终因红遍华人世界的音乐作品「青花瓷」,以及赢得亚洲人心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跨界演奏作品,评审再也不能像「年度十大」一般闭门视若无睹。台湾不可能回头发展纺织、石化工业,台湾在华人甚至是世界娱乐工业中是有一席之地,我希望当局应该好好思考这条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