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唱片业界的朋友最爱谈论的话题之一是:「江蕙终于要开演唱会了!」出道这么多年却从来没开过演唱会的她,终于要站上万人舞台,展现她在录音室里「一轨到底」的功力。传奇终于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因此,演唱会不断的加场,每一次加场都三天内卖光。我的老同事们个个都嚷着要「买票给爸妈去看」,但每次一嚷完,还来不及行动,票就卖光了。大家的孝心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错过。「究竟要加到几场,才不会立刻卖光呢?」一个同事非常丧气地这样感叹着…说实话我并非江蕙的忠实歌迷。一来因为本来就少听台语歌,二来也是年代差太远,想当年我还年纪小,她就已经成为畅销歌手、唱着苦情的歌曲,连哭腔也哭得很感人,而我怎么也赶不上她歌里人生历练的进度,只能让罗大佑的叛逆陪我长大。 但也是因为江蕙,让我真正仔细开始听起闽南语歌来。江蕙的歌声,对年轻的我而言,是那种夜市里的国歌,夏夜晚风里,穿着夹脚拖鞋坐在摊位上吃蚵仔煎,总会传来那个优美的嗓音,为美好的儿时记忆添加了美妙的音乐。出道二三十年(1981年出版第一张专辑),一直维持着感动人的好声音,每张唱片都有稳定销量,创造出无数响遍全台湾的情歌,只有她能唱、只有她唱能够打动人心,她成了台语情歌的超级天后,不可撼动的坚实地位。而或许,在那些无数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歌背后,更令人动容的也是江蕙的成长背景。家境清苦的出身,很早就必须走唱卖艺来帮助家计,在颠簸流离的生活中,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千锤百炼的歌喉,那种不屈不挠、不和环境妥协的精神,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台湾早期许多坚毅女性的典范。这样从底层里窜出的的声音,来娓娓唱歌给台湾人听,当然有着根深柢固的情感。 我想我甚至不需要列举任何一首江蕙唱红的情歌,实在太多了,写了哪一首都对不起没写的另一首,都怕将她的成绩片段化。她拿过太多次金曲奖歌后,到后来甚至必须停止参赛,将得奖机会让给其它的新秀。仔细想想,这可真是古往今来、骇人听闻的骄傲地位啊!也就是说,她在歌唱界的地位,已经超越那个奖项了!她再也不需要用奖项来肯定她,而是她可以来肯定那个奖了。江蕙是台语歌后,她更是全民歌后,只要是台湾人,没有人没有听过江蕙,没有人不喜欢江蕙,没有人不肯定江蕙。在她的歌声里,我们听见自己的心声,照见自己的过去,同时预约了未来的希望,江蕙是我心中的最佳人生歌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