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看了《太祖秘史》,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事。宣传历史剧惯用「秘史」一词,所谓「秘史」一点也不秘,只是为了吸引观众取的名字。这剧宣传片是战争和努尔哈赤征讨天下的威武英姿,实际上却在讲爱情故事,努尔哈赤展现文韬武略,统一女真的部分,大概只有四分之一 (或者更少)。每每到战争或是讨论军政的情节,剧中总是几句对白、几幕镜头就带过,对不熟悉清初历史的大众而言,恐怕会以为努尔哈赤没费太多力气就打天下,此举让我想起电影《珍珠港》,以战争为号召把观众骗到戏院,结果却是在讲三角恋情。姑且不说乱编的剧情,最夸张的是剧中的称谓,让我觉得写剧本的人真是没常识。满人有「老爷」、「夫人」这种叫法吗?满人进关后汉化至深,生活用语渐渐被汉人同化还情有可原 (其实也不太可能),但是努尔哈赤时期还在关外,女真离汉化还有很远的距离,哪来的老爷夫人这种称谓?称谓、剧情的乱写,让这部戏成了不折不扣的「肥皂剧」而非「历史剧」。化妆实在需要加强,不管是新伤旧伤看起来都像是用笔画过或是用贴纸贴的,真的太逊了。主题曲是为该戏量身订作,在现在满是搭配歌手发片打歌的八点文件主题曲来说非常难得,只是主题曲唱得气势恢弘,实际剧情却像抒情文般柔弱,实在不搭。 有人说台湾的「历史剧」常常不重历史重娱乐,真是说得不错,所以台湾很难拍出一部好的历史剧。也许对很多人来说,电视上的戏剧不过就是拿来娱乐,这点我不太赞同。戏剧在以声光特效为重的现代来说,影响力有时甚至大过文学,毕竟看戏比读史料或小说轻松且容易吸收,而视觉呈现也远比文字描述来得容易理解,加上很多人宁愿花数小时去看完一整部电视剧,也不愿意花同等的时间去读完一本书。虽然戏剧不脱艺术与娱乐的本质,但也同时具备了教育意义,就算电视机前的观众未必都知道史实或详情,戏剧本身应该也要有来源考据的坚持,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许多外国影集都很能坚持对细节考究的原则,找来科学家、史学家等专业人士为影集的顾问,以确保影集演出来不致与真实情形背道太远,电影更是如此。台湾在这点上始终没有学到人家的拍戏精神,常常只是以「反正观众也不知道」这点含混过去,有时拍出来的戏尽管看起来华美精致,实际上却是乱演一通,《太祖秘史》正是这样的戏。希望台湾的历史剧制作人学学对岸拍历史剧与国外考究周详的拍戏精神,不要再用表面精致、得过且过的心理。台湾乡土剧已经演得够夸张了,不需要乱演的历史剧再来参一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